<track id="l9tzp"></track>
    <pre id="l9tzp"></pre>

    <th id="l9tzp"><delect id="l9tzp"><big id="l9tzp"></big></delect></th>
    <i id="l9tzp"></i>
    <form id="l9tzp"><big id="l9tzp"><listing id="l9tzp"></listing></big></form>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官方微信
    微信公眾號  
    當前位置 : 首頁 > 信息公開 > 公開目錄 > 集團公告
     
    標立甲子 與國同光
    ——記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建院60周年
     
    發布時間: 2017-01-04 [特大 ]

    標立甲子 與國同光

    ——記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建院60周年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在工程建設領域,標準和標準設計是技術規格的載體,是行業的“龍頭”和行事的“規矩”,也是我國60多年來工程建設領域實現空前發展的技術支撐和獨特優勢。

        而我國的工程建設標準設計之路,正是源于1956年一個單位的誕生。在這一年,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標準院)的前身國家建設委員會標準設計院正式成立,并從此擔負起創建國家建筑標準與標準設計的職能。

        融責任于標準、寄情懷于藍圖、推動技術進步、成就建筑夢想——肩負這樣的使命,立足這樣的信念,推動這樣的事業,標準院走過了整整60年,成就了城鄉建設領域多元一體、備受尊重的高端技術集成服務商。

     

        與共和國共成長

        ——從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新中國成立之初起步,標準院投身于自強不息、熱血沸騰的國家恢復和建設進程,一項標準推動著產業的崛起,一個個工程見證了行業發展的奇跡……

     

        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有計劃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對于當時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恢復重建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是最為迫切的任務,更是鞏固政治獨立的經濟前提。

        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初步恢復,政治環境穩定,社會秩序安定,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但是,在工程建設領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設計趕不上施工、施工趕不上建設需求”。為了滿足全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工程建設標準設計事業應運而生。

        1956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加快設計進度,提早供給圖紙》的社論指出:“大量地采用標準設計和重復使用圖紙,是加快設計速度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蓖?月8日, 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設計工作的決定》,要求加速編制并廣泛采用標準設計。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56年10月,國家調集專家力量正式組建國家建委標準設計院,肩負起推動新中國建設領域崛起的重任。很快,標準院主編完成我國第一套全國性工業廠房標準設計,在全國工業廠房建設中采用率達到70%,對扭轉當時設計趕不上施工的局面起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套標準設計后經不斷更新完善,在我國各類單層工業廠房中應用建筑面積超過6億平方米。隨后,我國城市住宅、宿舍、中小學、幼兒園、醫院、門診所、辦公樓等國家標準設計也陸續投入使用。

        1966年邢臺大地震,標準院迅速組織編制我國首套建筑抗震詳圖標準設計,開啟我國建筑抗震的新歷程。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家標準設計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并拓展到工程建設眾多領域,例如《農村給水工程》國家標準設計的應用,逐步解決了我國6億多農民群眾的飲水問題,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1992年開始的6次鐵路大提速,沒有大量鐵路標準設計的支撐,將不可想象。

        改革開放后,國家標準設計通過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成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支撐力量;有效貫徹國家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四節一環?!保┑囊?,為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回顧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從起步到完善的60年,也是標準院投身國家建設、頑強拼搏奮進的60年。

        堅持以“標準”為立院之本。作為國家工程建設領域重要技術依托單位,標準院先后編制《民用建筑設計統一規范》、《地下建筑設計統一規范》等國家和行業重要標準規范200余項,管理相關標準500余項。作為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的唯一歸口管理單位,全力配合國家建設戰略,組織編制國家標準設計共10個專業600多項,在全行業累計推廣發行5000多萬冊,應用于全國90%的建筑工程,為保障工程質量、提高建設效率、推動技術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建筑工程設計助力國家跨越發展。標準院從改革開放伊始即投身工程建設實踐,先后完成各類工程設計項目近2000項,成為我國建筑設計國家隊的重要一員。

        到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去!作為第一批參與深圳特區創建的設計單位,標準院在“深圳速度”的革新與突破中,以堅毅的精神和過硬的技術展現了“標準院人”的堅守與奉獻,先后出色完成了深圳發展中心大廈、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深圳體育館、深圳南海酒店等一批代表性項目。

        上世紀90年代,依托在標準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標準院不斷開拓,先后完成了北京龍泉賓館、世界公園、凱旋大廈等一批重要設計項目,并主持了我國第一批城市住宅小區的試點工作,開啟了我國城市住宅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浪潮。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世矚目,標準院積極參與奧運主會場——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鋼結構設計任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鋼結構建筑,設計難度可想而知。標準院組建了以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郁銀泉擔綱的設計團隊,全力攻克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國家交付的任務。

        如今,不論是神秘低調的數字北京大廈,嚴肅挺拔的中紀委辦公樓,凝聚文化符號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屹立于CBD的中海油大廈,還是充滿商業氣息的光華路SOHO,標準院都以獨具技術和匠心的精品工程,留下了自己的城市印記。成為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從標準設計到工程設計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

     

     

        伴國民經濟共轉型

        ——伴隨著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和深化改革,標準院始終堅持以技術引領發展之路,肩負成就建筑夢想的使命,推動和支撐行業技術進步升級……

     

        經過30多年的迅猛發展,建筑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但與當前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相比,建筑業仍處于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巨大的資源消耗和較低的建筑品質,難以滿足綠色環保和健康宜居的基本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程建設領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關鍵在于技術的創新與實踐。作為以技術見長的行業引領者,標準院依托標準、科研與實踐的綜合優勢,率先向高端技術集成服務模式轉型邁進,緊扣國家發展重點,在裝配式建筑、減隔震、人防和地下空間等領域確立核心技術優勢。

        裝配式住宅領域的探索,體現了標準院引領與前瞻的性格。當前,裝配式住宅成為我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焦點。2016年9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裝配式建筑發展,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但追溯這一輪裝配式建筑發展的起點,始于十幾年前。受國家主管部門的委托,標準院從世紀之初即啟動了在該領域的奠基工作。由標準院總建筑師劉東衛領銜的專家團隊,率先倡導和推廣國際領先的全面裝配式住宅理念,先后承接相關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7項,主編裝配式建筑領域最基本的標準規范12項,并完成裝配式建筑系列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的組織編制和全國推廣培訓任務。在新型全面裝配式住宅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先后完成眾美光合等國家示范工程項目,實現了PC結構住宅、鋼結構住宅和裝配式內裝三大領域綜合一體的集成服務。

        2016年3月30日,標準院主持設計的 “上海綠地威廉公館項目”正式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這是我國首個建設完成并通過評審驗收的“中國百年住宅”示范項目。該項目能夠得到國家工程領域最高獎項的認可,標志著全面裝配式住宅理念和技術的成功實踐。威廉公館從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部品集成、運維管理等各環節均做了開創性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主體、內裝與外圍護三分離,大幅提升了住居品質和綠色環保標準,成為我國住宅升級的標桿產品。

        此前,盡管政府有要求、市場有需求、開發企業與部品企業有熱情、設計研發有成果,但全面裝配式住宅并沒有真正實現技術成果落地,市場化也不理想。但上海綠地威廉公館項目則用事實證明,我國住宅產業現代化已進入成熟發展期,對房地產市場的指向意義重大。從市場反饋來看,該項目推出后出色的通過了市場考驗,受到行業、媒體和百姓的高度認可,不僅各種房型被搶購一空,且每平米銷售溢價達3000~8000元。眾多業主當天收房,當天入住,迄今一年多,質量投訴為零,住宅品質得到高度贊譽。

        正如標準院院長孫英所說:“中國百年住宅的問世,是十年磨一劍,沒有前瞻性的探索和積累,就沒有今天產業轉型機遇下的爆發,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央企業,我們為能夠實現老百姓住上好房子的夢想而自豪”。目前,標準院與國內一線房地產開發企業和部品生產商合作,正陸續推出第二批“中國百年住宅”示范項目,實現這一新型住宅建造技術的全國落地。

        建筑減隔震領域的執著,突顯了標準院勇于使命擔當的品質。標準院對于建筑減隔震研究的歷史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受國家委托,標準院在震后開展防震減災的調查研究工作,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5月汶川地震,損失巨大,死亡和失蹤人數超過8萬人,全面提升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成為國家共識。作為國家抗震領域的技術依托和重要力量,標準院勇挑重擔,全面啟動各項基礎性工作。受住房城鄉建設部委托,標準院具體承辦中國建筑抗震技術人員培訓項目(JICA項目),該項目以培養國內抗震減災技術人員為目的,在國內選拔人才赴日培訓,再以這部分人員為核心,在國內進行技術推廣。項目于2009年6月1日啟動,為期四年,赴日培訓人員300多人,國內培訓技術人員超過5000人,成為我國防震減災的中堅力量。

        在科研和標準方面,標準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全力投入主動防震減災的建筑減隔震研究,承擔完成10余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主編《建筑隔震施工與驗收規范》等重要標準規范,研發相關產品專利技術 12項。雖然技術不斷成熟,但推廣應用的道路是艱難的。一方面社會認知還停留在抗震層面,對減隔震的優勢不了解,要承受每平米300元的增加成本,開發單位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國內設計單位普遍不掌握減隔震技術,在前期就沒有納入設計考慮。為此,標準院首先選擇在高烈度地區的中小學、幼兒園、醫院等重點防震建筑中推廣,形成示范帶動效應。經過七年多的努力,目前標準院已在全國完成減隔震建筑項目40余項,其中“唐山新華文化廣場”項目入選《世界著名隔震建筑名錄》。著眼于減隔震技術對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價值,標準院依然在持續的投入、研發、呼吁和推動著,以央企的責任,拓展這片利國利民的嶄新領域!

        地鐵人防領域的開拓,展現標準院不懈創新變革的精神。地鐵人防工程是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迎來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2016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間啟動103個城市的地鐵建設,里程超過2000公里,涉及投資近2萬億元。作為地鐵人防工程建設的領軍企業,標準院肩負重任。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地下建筑設計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對于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設,標準院有著光榮傳統,早期曾多次參加我國西部核效應試驗研究,完成了大量的地下建筑科研、設計和防護設備開發工作,具有深厚的技術基礎和行業影響力。

        改革開放后,配合國家人防事業發展和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標準院積極主編了人防工程規劃和設計的標準規范,并在地鐵人防設備設計、生產、安裝領域從無到有,迅速占據行業領軍地位。如果用標準院執行總工程師張瑞龍的一句話來講,“靠得就是不斷的技術創新和一絲不茍的質量”。

        早期,針對地鐵隧道單扇防護密閉隔斷門存在的問題,如體積大而笨重、無法整體進行吊裝、需要現場二次拼裝和焊接等,標準院進行研發攻關,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創的“雙扇門”,避免現場焊接、減少現場作業、利于施工安全、縮短施工周期、同時門扇開啟輕便,非常有利于日常維護和臨戰轉換。依托技術創新成果,標準院成功承接北京地鐵昌平線一期工程,拿到了地鐵人防總承包的首張“入場券”。此后,標準院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完善產品系列和核心技術,不斷推出創新成果,包括滑軌式防護密閉封堵板、平開立轉式防淹門、承插式鋼門框錨固國家級工法等,相關產品和技術先后榮獲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眾多獎項。依靠成套技術和產品,標準院為地鐵人防建設提供了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地鐵人防工程項目已遍布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市場占有率達70%,以高端一流服務不斷鞏固行業領軍地位。

        以前瞻、責任與創新為根本,標準院始終與國家經濟轉型發展同呼吸、共脈動,以先進技術引領行業進步,構建了標準與標準設計、規劃與工程設計、工程總承包、技術咨詢和產品制造安裝五大業務板塊,積極引領和助力工程建設領域的轉型升級。

     

        對社會之責共承擔

        ——親歷著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浪潮涌動,標準院堅守技術報國理想,踐行中央企業對國家、社會和行業進步的責任與擔當!全心回饋社會,鑄就百年輝煌……

     

        經歷了60年的發展與變煥,標準院由原建設部直屬事業單位轉制為中央科技型企業,隸屬于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但標準院“推動技術進步、成就建筑夢想”的使命不變,堅守技術報國理想的蔚藍色旗幟繼續飄揚。

        作為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承擔單位,標準院承擔著全國14個重要行業協會組織管理工作,是全國建筑構配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秘書處承擔單位,是受住房城鄉建設部委托的建筑設計、建筑電氣、建筑制品和構配件三個標委會的歸口管理單位,也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兩個技術委員會(TC59和TC162)和一個分委會(TC10/SC8)的國內技術對口單位。

        在全力推動國內行業標準化的同時,積極對接國際標準,在國際標準的信息跟蹤、研究轉化、編制討論、投票表決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迄今為止,標準院已經代表中國參與國際標準領域投票277項,實現標準轉化43項,并成功主導我國首個ISO TC59領域重要國際標準——《模數協調》的編制工作,不斷推動中國標準走向世界。

        作為中央科技型企業,在國家發展和全局利益需要之時,標準院憑借自身技術優勢,永遠沖在第一線。面對我國地震災害的頻發,標準院專家總是在第一時間奔赴地震災區,參與應急評估和災后重建工作。從唐山到汶川、從玉樹到蘆山,甚至尼泊爾地震的國際援助,標準院克服重重困難,一次次圓滿完成國家交付的支援任務。每一次災情傳來,全院技術人員不需動員,踴躍報名,緊急時刻來不及回家,給家人打個電話就直接奔赴機場。多少年過去了,一幕幕場景依然動人,一腔報國的熱血在標準院人的身上傳承流淌。

        積極參與援藏、援疆工作。骨干技術專家呂良芳援助西藏自治區勘察設計院,一干就是三十年。 “一人援疆、全院援疆”,這是院長孫英在歡送劉軼同志援疆座談會上提出的口號。在標準院強大的科研技術能力和多元業務的支持下,劉軼同志出色完成了援疆任務?!耙欢卧?、一生兵團情、一世兵團人”,從他總結援疆工作的發言中,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到,標準院人援疆留下的不僅僅是業績,更凝聚著對祖國邊疆的深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標準院以其獨特的行業位置,成為全新發展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率先踐行者,以技術引領行業變革之路。特別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為工程建設領域的發展繪就了宏偉藍圖。標準院立足城市建設發展大局和重點,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軌道交通四大領域的國家標準設計工作,再一次走在推動產業進步和國家發展的前沿,展現了央企的榮譽與使命。

        風雨60年,標準院伴隨著共和國的建設、改革和發展歷程成長,秉持“正德善能、務實創新”發展理念,始終踐行對國家、社會和行業進步的責任與擔當!在這個傳承技術與創新、凝聚智慧和力量的平臺,走出了共和國的部長,培養了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級工程設計金獎等省部級以上榮譽500余項。

        60年傳承不息,淬煉了標準院鮮明的企業文化——標準之道。做人高標準,盡忠盡義、盡職盡責;做事嚴要求,盡心盡力、盡善盡美。60年傳承不息,篤守“一切高標準”的企業精神,一代代標準院人用不懈的努力與探索,在服務國家、回饋社會、造福人民的道路上闊步前行,以執著與理想、技術與革新、拼搏與奮進,打造城鄉建設領域高端技術集成服務商,追尋卓越百年企業的光輝愿景!

     

     
    瀏覽次數:36444 [打印][關閉]文章來源:
    上一篇:我集團擬推薦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公示
    下一篇:為“央企楷?!秉c贊加油!
     
    聯系我們  |  特別聲明  |  網站地圖  |  使用幫助 ipv6 ready
    版權所有: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36號   郵編:100120
    京ICP備05028899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20444號  推薦顯示器分辨率:1024*768   IE7.0以上瀏覽器
    晚安おやすみせっ动漫